张继科畅谈创办杯赛初心,让国际级赛事氛围触手可及

乒乓球大满贯得主张继科近日在厦门出席“雷霆杯”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启动仪式时,首次深入剖析了自己创办杯赛的初衷与愿景,他表示,希望打破国际赛事的高门槛,让更多业余选手和青少年亲身体验世界级比赛的舞台氛围与竞技标准,从而推动乒乓球运动的深层普及与高质量发展。

从赛场到办赛:身份的转变与责任的延续

退役后的张继科并未远离乒乓球领域,而是以全新身份——赛事创办人及推广大使——继续为这项运动注入活力,在他看来,办赛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多年积累的必然选择。“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我深知国际大赛的独特魅力,但也注意到许多有潜力的选手因缺乏机会而难以站上更高舞台。”张继科在发布会现场坦言,“我希望搭建一个桥梁,让更多人不必等到‘国家队级别’就能感受那样的氛围。”

据悉,本次“雷霆杯”赛事将分为专业组与业余组,并首次引入“国际级赛事模拟环节”,包括标准化场馆布置、专业裁判团队、实时电子计分系统以及开放式的媒体混合采访区,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还原国际比赛场景。

打破壁垒:让体验而非门槛成为焦点

长期以来,高水平乒乓球赛事多以专业运动员为核心,业余爱好者往往只能作为观众远观,张继科指出,这种距离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项目的群众基础与发展活力。“乒乓球在中国拥有深厚的底蕴,但它不应该只属于金字塔尖。”他强调,“我们希望降低体验门槛,让爱好者们不再只是‘看比赛’,而是‘成为比赛的一部分’。”

赛事组委会透露,本次杯赛还将尝试创新规则,例如在业余组别中设置“国际局点挑战赛”,允许参赛者在模拟国际赛制压力的环境下完成关键分对抗,赛事还将配备职业教练现场指导与视频回放分析服务,帮助选手在实战中理解国际比赛的战术节奏与心理要求。

青少年培养:从“感受到”到“走向”

张继科特别强调了青少年群体在项目中的重要性。“许多孩子从小苦练乒乓球,但可能直到进入省队甚至国家队,才第一次真正体验国际赛场的灯光、观众与仪式,我们想把这个时间点提前。”他表示,杯赛将设立U12、U15、U18三个青少年组别,并与多地体校合作提供参赛名额,让年轻选手较早适应高水平竞争环境。

这一理念得到了不少体育教育者的支持,北京市乒乓球青少年训练基地教练李颖认为:“早期 exposure(接触)国际氛围对运动员成长至关重要,张继科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构建一种‘软性梯队建设’,让青少年从心理到技术更平滑地过渡到更高阶段。”

国际接轨与本土创新并重

尽管强调“国际级氛围”,但张继科并未简单复制现有赛事模式,他透露,杯赛将融合中国乒乓球的特点与国际赛事的优点,例如在分组设置上兼顾中国的“省队体系”与国际的“俱乐部制”,并在转播技术中采用多机位追踪与实时数据可视化呈现,提升观赏性与参与感。

值得注意的是,赛事还计划与数字平台合作推出“虚拟席位”直播服务,观众可通过VR设备远程感受主场视角,进一步扩大赛事影响力的覆盖范围。

张继科畅谈创办杯赛初心,让国际级赛事氛围触手可及

可持续愿景:从一场比赛到一种生态

当被问及杯赛的未来规划时,张继科表现出明显的长期主义态度。“我希望这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个可持续的生态,未来可能扩展到更多城市,甚至与国际乒联合作举办海外系列赛。”他同时提到,赛事部分收益将用于支持基层乒乓球设施建设与青少年奖学金计划,形成“竞赛-反馈-培育”的良性循环。

体育产业分析师王晓峰认为,张继科的尝试契合了中国体育改革中“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明星运动员利用自身影响力反哺项目发展,正在成为体育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这种以体验为核心、降低参与门槛的模式,或将为更多项目提供参考。”

张继科畅谈创办杯赛初心,让国际级赛事氛围触手可及

正如张继科所言:“乒乓球的魅力不仅在于金牌,更在于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创办杯赛,他正试图让更多人走近那片曾属于自己的赛场,而这条从“体验”到“热爱”的道路,或许正是体育最本真的初心。